掐尖,是一种农业技术,将植物的尖端去除,以破坏其顶端优势,使侧芽和果枝长得更茂盛。
掐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学校抢夺优质生源,集中招收尖子生。
令人尴尬的是,社会现象的掐尖与农业技术的掐尖相比,其效果南辕北辙。中招过程中被掐的学校,“冒尖”优势没有了,而“侧芽”与“果枝”也没能长得茂盛,反而越来越枯萎。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名校”一年掐来400多名优质生
就高考成绩而言,临川一中缔造了一个神话:连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在30人以上。
但在我省教育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个神话并不顶礼膜拜,不是出于嫉妒,而是缘于“被伤害”。
不久前,在一堂全省骨干教师培训课上,参训教师都把矛头指向了临川一中的与会者,说其成绩的取得,非教学质量的反映,而是在全省抢夺优质生源,掐尖的结果。
类似场面在全省中学校长的相关会议上也时常见到,临川一中的校长总是因为掐尖事件成为焦点人物。
要算被抢走了好苗子的账,全省许多学校都与临川一中有笔墨官司要打:丰城中学扼腕叹息,今年全省理科状元徐世昌是丰城人,小学、初中都在丰城就读,在初三上学期“被临川一中挖走”。
临川二中耿耿于怀,2008年,他们的两名优秀学生,也是一对双胞胎张大峰与张小峰被抢走,后来双双被保送进清华大学。
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校长谭厚坚说,今年永新县中考前30名,估计一个也留不住。
……
2009年,省教育厅曾派出督导组到临川一中清理掐来的尖子生,根据各地教育部门上报的情况,结果发现有400多名。
一位中学校长说,400多优质生源,这还不包括高分补习的复读生。有这样的生源为后盾,什么高考成绩出不来?这样出来的成绩,又岂能让人服气?
根据记者调查,在2003年之前,我省中招还较稳定,各校都根据行政区划按部就班招生。2003年之后,一些中学祭起了抢夺优质生源的法宝,并就此尝到了甜头,从而点燃了全省争夺优质生源的战火。
不单是临川一中,全省许多重点中学也参与到优质生源争夺战之中,只是限于名气与“能力”,不能在全省范围内争夺,只能将战火举向本县市区,或是周边地区。有中学校长将这局面形象地称之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免学杂费你来不来,若还不来我再给你父母安排工作
掐尖的方法,五花八门,让对手防不胜防。
徐世昌的初中老师、丰城一中教师熊玉华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当年临川一中怎么就瞄上并挖走了徐世昌。她回忆,当时徐世昌已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又勤学好问,成绩从来没出过前三名。在初三上学期要结束时,他突然没来上课,老师去家访才知道,他已去了临川读书。熊玉华不无庆幸地说:“还好,那时管良剑成绩不那么突出,丰城总算保住了一位状元。”(管良剑,丰城中学考生,今年全省文科状元)。
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一些全省掐尖的重点学校,其手段包括在各地设立招生点,与一些学校初中老师建立联系以掌握第一手信息,而对学生,则许诺免除学杂费、安排学生家属就业、安排优质生的兄弟姐妹就读等。
永新二中党支部书记文耀华就有这么一次经历,一名高分考生家长和他谈条件,说临川一中已经找上门了,给他孩子免三年学杂费。为了留住这名尖子生,文耀华决定免其三年学杂费,临川一中得知后,竟然答应给对方父母在学校安排一份工作,结果,这名尖子生还是去了临川一中。
在鄱阳一中高三年级主任周梅峻的眼里,临川一中的招生手段与时俱进、见招拆招。去年7月底,周梅峻在县中招办的带领下,前去临川“讨人”,临川一中校领导答应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回去绝不会阻拦。鄱阳方面很欣喜,对这些曾经报考鄱阳一中的高分学生除了谈家乡感情外,还告诉他们,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定,异地读高中,办不到学籍。
后面这句话很奏效,没过多久,很多学生私下找到老师要求回来。学校也做好了学生返校读书的安排,可高兴劲还没过,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临川一中许诺保证高分学生有学籍参加高考。
周梅峻说,今年,临川一中的招生手段更进一步。招生点已经设到了鄱阳。对文化中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不收借读费,还能直接进A班。同时,他们对高分段的学生还采取迁户口的做法,以吸引鄱阳的优质生源前去就读。
在临川一中,记者看到一份表格,上面详细列出了各县市不收借读费的分数段。
南昌的名校同样也掐尖。鄱阳考生姚健,今年中考考了670分,这位尖子生估计不会留在其所报考的鄱阳一中,而是远离父母,来到江西师大附中。
鄱阳一中为了留住这位尖子生,老师电话联系不上他,就天天跑姚健的老家油墩街。见状,其父于心不忍,只好告诉老师,儿子此时正在参加江西师大附中组织的夏令营,估计不会回来读书。之后,任凭老师磨破嘴皮也不再理睬。无奈,鄱阳一中派出了与姚健沾亲带故的老师前去游说,结果也是“无功而返”。
据有关人士透露,江西师大附中每年中考成绩公布后,学校便会组织一次入学考试。得到消息的优质生源都会前来“试一试”,成绩好的留下。此次和姚健一起参加考试的有4个人,只有姚健被师大附中录取。分数出来后,就被通知免费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
永新二中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报考他们学校的也有多名尖子生被南昌二中、师大附中“掐走”。
你来掐尖我来防,谈感情不行就谈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防掐尖成了许多县市区中考之后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其手段也五花八门,有些摆不上台面,却是“用心良苦”。综合记者的采访,这些防掐法主要有:
高压法:少数县市区,防火防盗防招生老师,轻则驱赶,重则出现扣押现象。
一些县市区下了行政命令,要求初中校长、毕业班老师签订责任状,确保优质生源能够进入本地高中就读。党政领导,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被要求,不能送子女,甚至是亲属子女就读外地初中、高中。
苦情法:更多的县市区打的是感情牌。在前些年招生困难的时期,丰城市的许多老师冒着酷暑去学生家家访,有的甚至帮着干“双抢”农活,“汗滴禾下土”的目的就是想以感情打动学生,打动学生家长。
为了防止优质生源流失,永新县任弼时中学上到校长,下到任课教师都走上了招生“前线”,游说高分段考生“留下来”。“临上课前,问学生们吃饭了没,下课放学回家,还要目送学生出校门。”任弼时中学一位教师说,“我儿子也在学校读书,却从没受到这样的‘礼遇’”。
补课法:在本该属于学生的暑假,在永新二中却是书声琅琅。该校党支部书记文鸿华无奈地说,为防止优质生源流失,不得不出此“下策”:中考分数一出,便把报了该校的高分段学生集中起来补课,采取集中看护、预交学费等办法,防止被别人掐尖。
据了解,这种办法在许多地方很普遍。一位中学校长坦言,暑假补课,不但省教育厅严令禁止,作为我们校长而言,也极为不情愿,因为天气太热,万一出现个什么事,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但为防掐尖,又不得不顶风冒险而为之。
合作法:“外敌”入侵,让一些同处一地的学校,原本互掐的枪口掉转,一致对外。在鄱阳县教育局的撮合下,今年鄱阳一中与鄱阳中学便缔结“城下之盟”,合办了一个实验班,轮流坐庄,挑选学校最精干的力量,开出最优惠的条件,守住本县中考成绩最好的学生。
花钱法:谈感情没用,最后只能谈钱了。免除学杂费、免费参加夏令营,这些已悄然成为许多优质生源的理所当然的待遇。从2004年开始,丰城中学每年都要开展夏令营活动,让中考成绩在前120名的学生免费旅游。赣县中学校长张志华说,他们每年花在留住优质生源上的钱都在60万元以上,就这力度,每年赣县中考前500名的学生,还是会流失60至70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掐尖之后许多学校陷入恶性循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掐尖在成就了所谓名校的辉煌之后,也让被掐地区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教育发展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吉水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直是个教育强县。然而,伴随掐尖现象越演越烈,“每年大批优质生源像泄洪一般流失,高考上线率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吉水县教育局有关人士说,“这是掐尖造成的恶性循环。一来,好生源的流失,使得学校没有好苗子,教育成绩当然大打折扣;二来,教育成绩的下降,又使得家长、考生对本地学校教育质量不信任,加剧了流失;三来,成绩出不来,学校、老师的自信心、成就感遭遇挫折,一些好的师资纷纷出走,这又是对教育质量的釜底抽薪。”
在掐尖大战中,一些乡村中学成为弱势群体。乐丰中学,是鄱阳县一所拥有高中和初中的乡镇学校。学校有关负责人无奈地说:“过不了几年,高中部就会被迫停办。因为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全部进城或转到其他地方去读高中了。”
解铃还得系铃人,要根治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还是需要从掐尖入手。丰城市的例子很有说服力。
在新世纪初的几年,丰城也是被掐的重灾区。丰抚公路是一条并不繁忙的省道,如今每逢周末这条路上就车水马龙,那都是去临川看望读书子女的父母。据统计,当时丰城在临川汇聚的读书大军、陪读大军达千余人。
优质生源流失引发的恶性循环,使得丰城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130多万人的人口大市,每年高考上线人数居然比不过人家人口二三十万的小县,连续几年在宜春市的排名“八九不离十”。
痛定思痛,2006年、2007年丰城教育界打响了一场保卫战。丰城一中的一位老师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很激动:“暑假里,我们老师都顶着烈日去一位位学生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我们都是抱着对教育的责任感而去的,因为我们知道,只有留住了这些好学生,丰城的教育才有翻身的机会,我们老师才有光荣与梦想。”
这场保卫战取得了成功,好苗子大多数保住了。作为成果,这些年,丰城市的高考成绩打了翻身仗,跃居宜春市第一,今年更是培养出了全省的文科状元。
“这破解了一个误区,有些人认为,尖子生呆在一般学校是浪费,只有转投‘名校’才能取得好成绩。”丰城中学校长龚德芽说,“而对丰城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彻底走出了恶性循环,好的生源不要去劝都会留下来。”
唯清华北大论让掐尖掐进死角,高考指挥棒不改,掐尖很难消停
中考的掐尖现象不单是我省的独有现象,它普遍存在于许多省市区。
2009年,省教育厅曾痛下决心,要根除这种现象,不但发文禁止,还派出工作组进驻临川清理。但最终遭遇到层层阻力而不了了之。
“掐尖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社会心态的反映。”赣县中学校长张志华说,“高考本来就集中了应试教育的一些顽疾,但现在许多人又变本加厉,将高考之争钻进了清华北大之争的牛角尖。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都量化成了每年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学校疯狂掐尖,其实就是在疯狂抓清华北大苗子。”
在鄱阳县曾经上演过一场这方面的白刃战。一位应届考生以微弱差距痛失清华,立志补习非清华不考。消息传出,九江、景德镇、鄱阳等市县的学校都慕名而来,争相许以各种优厚条件欲招其至麾下。最后,“抱得美人归”的学校终于如愿以偿,该生次年高中清华,一时喜报贴得满城皆是,广告效应立竿见影。
“高中教育本来应该均衡发展,这种均衡既要体现地区间的均衡,也要体现校内优质生与普通生的均衡。”“掐尖打破了这种均衡,让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给了所谓的优质生。”教育界人士如是说。
在抚州论坛,临川许多家长也对区域内学校引入外地优质生源不满,认为挤占了本地孩子的教育资源。“不但抬高了入校门槛,多交了择校费,还使好的老师向外地学生集中,而无暇顾及本地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孩子”。一位临川市民告诉记者,他两位朋友的孩子,中考以600分以上的成绩考入某校,今年高考却双双只考了300来分。“不是清华北大的苗子,在学校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教育界有识之士坦言,高考指挥棒造就了现在社会、教育界的价值观,像某市,今年对为其带来历史性突破的高考考生,不但市委、市政府召开庆功宴,全市各界的奖励,居然超过20万元。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均衡教育、素质教育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掐尖事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你上有政策,他下有对策”。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唯有从根子上着手。
“目前体制下,高考体制非一省之力能够扭转的。”一位去山东考察过的中学校长说,“在大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作些有益的改良,比如山东的经验值得借鉴,山东省规定高考成绩、录取情况不得向社会公布,这使得学校之间失去抢夺优质生源的动力。如此,山东在掐尖问题上成为全国少有的一片净土。”
记者查阅山东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发现,早在2008年,为了禁止炒作、重奖高考升学率,禁止主要依据高考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山东省在推进高校招生方面提出,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只向学生本人提供,学校、教育部门不能查询,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真诚希望,我省的教育界和孩子们也能早日享有这样一种高考环境的清净与轻松!
|